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休闲娱乐

《沙丘2》:为什么高科技时代还得用冷兵器肉搏?

时间:03-29 来源:休闲娱乐 访问次数:157

《沙丘2》:为什么高科技时代还得用冷兵器肉搏?

3月8日,由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史诗科幻电影《沙丘2》在大陆上映。作为2021年电影《沙丘》的续作,《沙丘2》延续了前作的故事,继续讲述保罗·厄崔迪带领弗雷曼人,向帕迪沙皇帝以及哈克南人复仇的故事。截至3月27日,在国外电影评分网站上,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对《沙丘2》的评分高达8.8,烂番茄网站则给出了93%的新鲜度。可以说,《沙丘2》在全球范围内均获得一致的好评。在国内,虽然《沙丘2》在豆瓣电影也获得了8.3的高分(33万人评价),但是在好评之外,针对《沙丘2》的设定和剧情,仍然有着不小的不解和疑问。其中最为常见的两个疑问是:《沙丘2》中横跨多个星系的人类社会,为什么社会却停留在君主制帝国?《沙丘2》中科技如此发达,为什么战斗方式却停留在笨拙且原始的冷兵器肉搏?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回到《沙丘》系列的原作及其创作背景。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核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重新审视。《沙丘2》电影海报。实际上,《沙丘》系列被称作“百科全书”式的科幻小说,就是因为作者弗兰克·赫伯特在创作时,事无巨细地给出了包括沙丘世界的社会结构、历史,以及各个星球的生态等全方面的设定。例如,之所以在《沙丘》当中,战斗方式是冷兵器肉搏,是因为存在一直被称为“霍尔兹曼护盾”的科技。这种护盾能够抵挡像是子弹这样的高速武器,以及激光这样的能量武器。于是,在《沙丘》的世界中,战斗方式反而倒退回了冷兵器肉搏。这样从设定层面去回答这些问题,当然可以自圆其说。目前在网上能够看到的,关于这些疑问的讨论,也基本上止步于此。但《沙丘》背后还有更多与当时真实世界的联系值得我们了解。“非典型”科幻小说“伟大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体验,绝不会始终如一。” ——弗兰克·赫伯特《沙丘》《沙丘》系列的所有设定和整个故事走向,都导向了一个结果。那就是:《沙丘》在远未来的科幻背景下,讲述了一个极具古典气质的前现代的故事。这种奇怪的搭配,正是作者赫伯特有意为之的选择。而针对《沙丘2》的所有疑问,也正来自此。因此,想要找到这些疑问的真正答案,我们就必须搞清楚《沙丘》系列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赫伯特的创作理念。虽然《沙丘》系列被誉为科幻的经典作品。但是在《沙丘》创作的那个年代,《沙丘》则是一部“非典型”的科幻小说。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科幻,正值黄金时代与新浪潮运动的过渡时期。而当时国际局势美苏争霸的太空竞赛以及核战争的威胁,也对当时美国的科幻作家们的创作造成了影响。这一切都使得六十年代的美国科幻显得多样而繁杂。《沙丘2》剧照。以六十年代雨果奖获奖长篇为例,在这些获奖作品中,既可以看到像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这样偏传统的科幻小说。也有像小沃尔特·M·米勒的《莱伯维茨的赞歌》这样描写核战争之后人类生活的作品。更有像弗里兹·雷伯的《离轨星球》这样,直接以美苏太空竞赛作为故事背景的小说。在六十年代中后期,还出现了直接取材于印度教和佛教故事的,带有明显新浪潮特征的罗杰·泽拉兹尼创作的《光明王》。即使在所有这些雨果奖获奖长篇当中,《沙丘》也是极为独特的一部作品。出版于1965年的《沙丘》,将宗教和政治等主题融入了小说之中,并且将外星世界、超人、灵能等传统科幻元素与生态议题结合,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大型行星生态小说”。这使得《沙丘》带有明显的新浪潮科幻的特征。另外一方面,与罗杰·泽拉兹尼、厄休拉·勒古恩等真正的美国科幻新浪潮旗手比起来,赫伯特的《沙丘》又显得十分地与众不同。这是因为,对于赫伯特来说,创作《沙丘》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创作一部科幻小说,倒不如说更像是在创作一部带有强烈的个人生活经验和思考的作品。只不过这部作品刚好被赫伯特写成了科幻小说。20世纪五十年代,当时还是一名记者的赫伯特,前往俄勒冈州的佛罗伦斯,调查并撰写一篇关于当地沿海沙丘的文章。这片沙丘在日后成为了俄勒冈国家游览区,至今每年仍吸引着超过150万名游客。但是在赫伯特前去调查这片沙丘时,这片沙丘还是让当地居民头疼不已的一个大麻烦。在强烈海风的吹拂下,沙丘不断地移动,吞噬当地的道路、铁轨、房屋等基础设施。当地社区居民已经与沙丘的影响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斗争。当地政府使用了欧洲海滩草来固定沙丘。这种措施在一些地方取得了成功。但原本就是入侵物种的欧洲海滩草也使得这些地区变得杂草丛生。当地地貌也因此发生了变化。这一场人与自然之间旷日持久的复杂斗争给赫伯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也促成了赫伯特最初创作《沙丘》这部小说的动机和灵感来源。《沙丘2》剧照。在最初版《沙丘》的故事中,主角是一个名叫凯恩斯的生态学家,故事的主线就是凯恩斯改造一颗满是沙丘的“香料行星”。赫伯特为了创作这部小说,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准备工作。在此过程中,赫伯特逐渐地将他个人的对政治和宗教的看法,对哲学的思考,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入进了创作当中,并最终使得《沙丘》这部小说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例如《沙丘》中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的原型,就来自于赫伯特小时候对他严加管教的姨母,以及赫伯特的第二任妻子贝弗利。赫伯特对二者复杂的情感,也体现在《沙丘》的主角保罗与姐妹会之间复杂的关系上。而真正对《沙丘》的创作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则是赫伯特的政治生涯。作为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的远方表亲,赫伯特曾担任多位政治家的演讲撰稿人和研究助理。这一经历让赫伯特意识到,政客们通过演讲就可以吸引乃至控制大批选民。随着对政治的逐渐深入了解,赫伯特对权力以及权力的持有者持有的怀疑态度越来越强烈。正如赫伯特自己所说:“《沙丘》针对的是绝对正确的领导者这一整体理念。因为我的历史观表明,领导者所犯的错误(或以领导者的名义犯下的错误)会被不加思考跟随者的数量所放大。” “《沙丘》三部曲的底线是:小心英雄。最好依靠自己的判断和错误。”警惕英雄式的领导者正是这些思考,使得赫伯特把《沙丘》的主角从凯恩斯变成保罗,并将一部生态科幻小说变成现在这样一部讲述弥赛亚的降生与毁灭的反史诗故事的:在《沙丘》后续的《沙丘救世主》和《沙丘之子》,也就是所谓的“沙丘三部曲”的故事当中,保罗成为了帝国皇帝,弗雷曼人怀着对穆阿迪布的狂热信仰开始了圣战,战火蔓延至帝国的每一颗星球。身为皇帝的保罗实际上不过是预知能力的奴隶。而保罗后来也相继失去了视力和预知能力。他选择了自我流放,并最终被他妹妹厄莉娅的追随者杀死。《沙丘2》剧照。《沙丘》三部曲的故事,充分表达了赫伯特的理念:如果人类放弃做出自己决定的责任,跟随所谓“弥撒亚”的领导,就会陷入到停滞的封建主义之中。而这种看似平静的停滞,则会引发更加强烈的战争与混乱。这就是为什么《沙丘》要将背景设置在一个银河帝国中。《沙丘》中“霍尔兹曼护盾”以及冷兵器战斗的设定,也是出于同样的思考。这一设定最早出现在赫伯特1956年的短篇小说《停火》当中。在《停火》中,应征入伍的科学家胡塞尔发明了一种能够远程引爆爆炸物的防护罩。胡塞尔认为这一方面会终结战争,而在场的高级军官则悲观地表示,虽然使用炸药的战争已经不再可能,但使用化学毒药和疾病制剂等更糟糕的武器的战争还将继续。同样的,在《沙丘》中,能够防护子弹和激光武器的护盾,也没有带来和平,反而使得《沙丘》中的战争变得更加残忍。正是出于这些表达的需要,赫伯特在《沙丘》中刻意选择了低科技的设定。这样,他就可以将小说的重点放在对于人性的探讨上,而不是像一般的科幻小说那样,探讨人类科技的未来。《沙丘2》剧照。这一点,也是一直以来,所有试图将《沙丘》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导演们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例如,执导了2000年迷你剧集《沙丘魔堡》的导演约翰·哈里森就认为《沙丘》是“人类状况及其道德困境的普遍而永恒的反映。”他说道:“很多人把《沙丘》称为科幻小说。我从来不这么认为。……它只是碰巧设定在未来...... 实际上,这个故事在今天比赫伯特写它的时候更有意义。在20世纪60年代,只有两个超级大国在决斗。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封建、更加企业化的世界里,与赫伯特笔下的世界更加相似,这个世界里有各自独立的家族、权力中心和商业利益,但所有这些都相互关联,并通过对所有人来说都必不可少的一种商品维系在一起。”电影版的创新维伦纽瓦执导的两部《沙丘》同样贯彻了这样的创作理念。在维伦纽瓦版的《沙丘》当中,凭借当今电影工业和技术,维伦纽瓦在影片中真实地还原了沙漠行星厄拉科斯广袤苍凉的生态。生活在厄拉科斯星球上的弗雷曼人的状态,也被细致地还原在大荧幕上。这种对沙丘生态,以及沙丘生态中人类生活状态的细致再现,正是赫伯特《沙丘》原作的出发点与根基。相较于对于生态和生活状态的真实还原,维伦纽瓦版《沙丘》在对人物的处理上,做到了保留原作的精髓,并且对原作进行了符合现在的时代的合理改编。保罗可以预见未来的天选之子的身份,在影片中被大幅地弱化了,只有少数几个语焉不详的闪回镜头。影片中更多的篇幅被用来展示他对这一身份的排斥,已经对于预见到的宿命的未来的恐惧。在电影中,笃信宿命预言的基要派弗雷曼人,之所以会相信预言,是由于姐妹会多年的经营和传教。而绝大多数弗雷曼人会去相信保罗就是天选之人,则是因为杰西卡在背后的不断运作。不仅如此,这些笃信预言的基要派弗雷曼人,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在影片中却几乎找不到一个具体的形象。他们作为整体,代表着盲信的群体,被抽象成了一个概念化的形象,或者众口一词地喃喃低语,或者整齐划一地朝着保罗俯身拜倒。《沙丘2》剧照。与之相对的,则是几乎可以视作一个全新的原创角色的契妮。作为不相信预言的弗雷曼人的代表,契妮相信保罗,与保罗相爱的出发点,是作为一个有情感的人的选择。而她选择追随保罗,也不是因为所谓的预言,而是从当时的形势出发,认可保罗的战斗力和领导力,相信保罗能够带领弗雷曼人实现真正的改变。在影片中,契妮有着相当重要的戏份。与基要派弗雷曼人相比,契妮的形象显得更加有活力有灵气,甚至连身姿都比基要派的人挺拔舒展。而影片中涉及帝国皇帝,以及哈克南家族的部分,则涉及到了原作,以及本片的核心主题:“极权统治的极致形态。”在影片中,皇帝选择御驾亲征,来到厄拉科斯星球,是因为权威受到了来自保罗的挑战。他需要“作为救世主降临,解决地区问题”来重新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而在哈克南的部分,作为本片全新反派的菲德-罗萨,他的正式登场,是作为必然的获胜者,在角斗场获得胜利之后,接受民众的欢呼。这种形式上的胜利,赋予了菲德-罗萨作为英雄的被崇拜的身份。这种英雄式的崇拜,构成了菲德-罗萨的权威。在影片后段,一直抗拒预言之子身份的保罗接受了自己的身份。他也凭借这个身份给予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皇帝和哈克南人。但是,成为“天选之子”的保罗只是成为了更严重的“皇帝”,更加地“泯灭生命”。他的人性化自我消弭于宗教的天选身份之中。在能给自己带来权利的伊勒琅公主与真爱契妮之间,保罗毫不犹豫地选择抛弃了契妮。这种选择让保罗获得了权力,让自己家族得以完成复仇。但是他也被带给自己力量的弗雷曼人所裹挟。这时,身为“预言之子”的保罗,已经成为了他自身权力的傀儡,不得不按照预言中所展示的,发动针对所有家族的战争。可以说,维伦纽瓦版的《沙丘》具备赫伯特《沙丘》原作的诸多要素,同时也是维伦纽瓦自己的《沙丘》。它以顶级的视听语言,实现了维伦纽瓦的作者表达。这种表达,即体现了维伦纽瓦自己作为创作者的思考,也是对前文所述的赫伯特《沙丘》原作的创作理念的贯彻和深化。作者/海客编辑/荷花校对/柳宝庆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休闲娱乐